1
|
财政金融学院
|
基于“跨期分布式网络”的经管类课程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 ——以《宏观经济学为例》
|
欧阳慧
|
2
|
财政金融学院
|
数智时代会计学专业人才能力框架与培养机制研究
|
袁春生
|
3
|
财政金融学院
|
“OBE理念-PBL教学法-TL学习法”一体化思路下《证券投资与分析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
|
欧阳海琴
|
4
|
财政金融学院
|
新文科背景下提升大学生量化分析能力的路径与对策研究
|
赵华春
|
5
|
城市建设学院
|
面向新工科建设的《工程项目策划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研究:基于“CIPP评价模型”的重构和应用
|
冯苑
|
6
|
地理与环境学院
|
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
|
曹昀
|
7
|
地理与环境学院
|
“大中小一体化”视域下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路径研究—以探索鄱阳湖为例
|
李启悦
|
8
|
地理与环境学院
|
版图心·思政魂:基于 OBE 理念《测量与地图学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
|
曾峰海
|
9
|
地理与环境学院
|
新工科“北斗+地理信息”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
|
夏宇
|
10
|
地理与环境学院
|
人工智能赋能高师地理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 ---以《课堂教学技能实训·地理》为例
|
江丰
|
11
|
国际教育学院
|
数智时代基于PBL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——以《管理会计》课程为例
|
匡慧姝
|
12
|
国际教育学院
|
数字化环境支持的商务英语多模态写作探索与实践
|
王玲
|
13
|
国际教育学院
|
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商务英语写作任务体系与反馈机制优化研究
|
易文静
|
14
|
国际教育学院
|
案例教学法在《跨文化商务交际导论》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研究
|
胡媛
|
15
|
化学工程学院
|
新工科背景下《无机与分析化学》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
|
郭乔辉
|
16
|
化学工程学院
|
基于新工科能力培养导向的精细化工类课程“三层次”教学改革探究
|
余义开
|
17
|
化学与材料学院
|
AI赋能《分析化学》“数智化”精准教学的探索与实践
|
许富刚
|
18
|
化学与材料学院
|
参与主体异质视域下高校《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》课程实施SPOC线上+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
|
黎泓波
|
19
|
化学与材料学院
|
大学《物理化学》项目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
|
王素琴
|
20
|
化学与材料学院
|
知识图谱视域下《无机化学实验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
|
张航
|
21
|
化学与材料学院
|
《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》课程项目式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
|
管华
|
22
|
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
|
基于人工智能的三维一体新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--以计算机公共课《C语言程序设计》为试点
|
聂伟强
|
23
|
健康学院
|
基于“四位一体”学习模式的《食品营养学》课程创新与实践研究
|
邵艳红
|
24
|
教育学院
|
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教育学专业精准思政教学模式研究
|
赵永辉
|
25
|
教育学院
|
公费师范生六年一贯制下教师教育类课程设计与高质量实施研究
|
赖昀
|
26
|
教育学院
|
案例教学法在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——以《学前教育学》课为例
|
王燕
|
27
|
教育研究院
|
GenAI赋能的教育类课程人智协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
|
杨南昌
|
28
|
教育研究院
|
大学教师教学时间的分配使用及其调控研究——以江西省S大学为例
|
张意忠
|
29
|
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
|
学生作为伙伴参与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的探索-以《葡萄酒知识与入门》课程为例
|
高新宇
|
30
|
马克思主义学院
|
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调查的创新设计与育人探索
|
汤舒俊
|
31
|
马克思主义学院
|
高校思政课“讲好中国故事”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——以《思想道德与法治》课程为例
|
王为
|
32
|
马克思主义学院
|
以“典”育人:经典著作融入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》的 探索与实践
|
魏日盛
|
33
|
美术学院
|
新艺科视域下“求真、向善、创美”的造型基础课程体验式教学研究
|
夏莹
|
34
|
美术学院
|
基于工作室的“校内外协同”产品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
|
吴艳丽
|
35
|
软件学院
|
跨专业、跨校、跨区域的线上线下 “摄设展赏”链式公共美育课程群探索实践
|
张路正
|
36
|
软件学院
|
大数据分析与应用“微专业”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
|
桂小林
|
37
|
商学院
|
产教融合导向下工商管理校企合作课程模块化建设研究——以《财务管理》为例
|
胡晓
|
38
|
商学院
|
“丝路精神”融入《国际市场营销学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
|
符可
|
39
|
生命科学学院
|
创新驱动、课程重塑、融合育人:新质生产力视域下《生物科研实训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
|
沙小梅
|
40
|
生命科学学院
|
面向生命科学新质人才培养的《微生物学》知识图谱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
|
邹龙
|
41
|
生命科学学院
|
植物分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
|
张艳杰
|
42
|
数学与统计学院
|
AI赋能“对分课堂”的教学研究与实践-以高等数学为例
|
叶霞
|
43
|
数学与统计学院
|
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课程建设与实践——以《中学数学现代教育技术》为例
|
易桂生
|
44
|
数学与统计学院
|
”课堂革命“背景下数学教育类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与实践
|
任琛琛
|
45
|
数字产业学院
|
双向奔赴、产业需求驱动的“N贯通”校企合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——以《数字企业项目实践》课程为例
|
彭云
|
46
|
体育学院
|
“传统武术文化+红色音乐文化”双向牵引的“大学公共体育”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
|
潘伊荷
|
47
|
外国语学院
|
人工智能背景下《大学英语演讲与听说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
|
喻萍
|
48
|
外国语学院
|
融入中医文化的《大学英语应用翻译》课程“3C”教学改革研究
|
彭朝忠
|
49
|
外国语学院
|
“三进”工作背景下艺体《大学英语》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
|
黄利玲
|
50
|
外国语学院
|
人工智能背景下《大学英语》“三位一体”人机协同教学模式研究
|
袁华
|
51
|
外国语学院
|
“同课异构”模式在《课堂教学技能实训·英语》中的应用研究
|
叶丽英
|
52
|
文学院
|
三融赋能、跨界贯通、语言铸魂: 《语言学概论》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
|
邱莹
|
53
|
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
|
科教融汇和课程思政双核驱动下大学物理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
|
程晏蓓
|
54
|
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
|
“人工智能+新工科”视角下《信号与系统》课程案例式教学实践与探索
|
薛琴
|
55
|
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
|
“新工科”背景下项目式学习 在“单片机”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研究与实践
|
傅晓明
|
56
|
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
|
一流课程视域下《模拟电子技术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
|
钟淑英
|
57
|
心理学院
|
“一核心+两融入+三课堂”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
|
董圣鸿
|
58
|
心理学院
|
提升师范生心理健康素养的“2+3+4”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
|
李毕琴
|
59
|
心理学院
|
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及其OMO教学模式改革
|
王鑫强
|
60
|
心理学院
|
“产出导向、创新驱动、数字赋能” ——《问题行为功能性评估与干预》课程改革与实践
|
李小山
|
61
|
新闻与传播学院
|
GenAI赋能的苏格拉底教学法:《人工智能的教学应用》对话式教学场景的构建与应用研究
|
汪维富
|
62
|
新闻与传播学院
|
广告专业“四需求、四融合、四对接、四提升、三制定”的政-产-学-研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研究
|
蔡立媛
|
63
|
音乐学院
|
红色文化资源引领下的戏剧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
|
许小敏
|
64
|
政法学院
|
《矫正社会工作》课程“三融四合五阶” 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研究
|
林欢欢
|
65
|
政法学院
|
双创项目驱动下的《社会调查实践》一流课程建设
|
李建斌
|
66
|
政法学院
|
研究性案例教学法在《社保概论》课程思政中的应用研究
|
曹清华
|
67
|
政法学院
|
新文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行政管理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
|
刘庆玉
|